“眨眼未通过。”伴随着一遍遍提示音,苏洪泰已经尝试上百次人脸识别认证。因为先天性遗传,46岁的苏洪泰在小时候眼睛就完全失明了。他的两只眼睛几乎没有了眼球,深深凹陷,甚至做不了简单的“眨眼”动作。(4月18日央广网)
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,人脸识别技术以其高效便捷的特性,逐渐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。然而,当这一技术为大众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时,却不应忽视特殊群体的存在,以盲人、面部毁容患者等特殊群体而言,这些设备可能并不那么便利。因此,在推动人脸识别技术普及与应用的过程中,必须更加注重包容性和公平性。
人脸识别技术的初衷无疑是提升身份验证的准确性与效率,但特殊群体的遭遇却揭示出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存在的明显短板。对于盲人而言,由于生理上的限制,他们无法完成眨眼、张嘴等识别动作,这使得人脸识别技术成为他们面前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。这样的鸿沟不止存在于盲人、面部毁容患者、老年痴呆症患者和心智障碍患者等群体中,一些面部衰老的老年人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困难。这不仅增加了他们的生活负担,也剥夺了他们享受科技便捷服务的权利。因此,有必要重新审视人脸识别技术的设计与应用,确保技术的普及能够真正惠及每一个人。
要实现技术的普惠与包容,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和实践。首先,在技术层面,应不断推动创新,研发更为先进的人脸识别算法和技术。例如,探索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,结合指纹、虹膜、声音等多种特征进行身份验证,以提高识别的准确性和适应性。同时,还应充分考虑特殊群体的生理特点和需求,设计更加人性化、友好的交互方式,包括线下人工办理等方式,降低他们使用技术的门槛。
其次,在政策层面,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和标准,规范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和发展。这包括制定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规,明确特殊群体在科技应用中的权益保障,以及推动相关技术研发和应用标准的制定。通过政策的引导和规范,可以确保人脸识别技术在推广过程中更加注重特殊群体的需求,为他们创造更加友好的使用环境。
此外,企业和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,关注特殊群体的需求,推动技术的普惠发展。企业应积极投入研发资源,开发适应特殊群体需求的人脸识别产品,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和支持。同时,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宣传和教育,提高公众对特殊群体需求的关注和理解,营造包容、友好的社会氛围。
人脸识别技术作为现代科技的代表,其应用和发展无疑为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。然而,我们不能忽视特殊群体的存在和需求。必须注意到的是,人脸识别的困境不限于一人两人,而是一个个群体,这些群体的总数可能达到数千万人。因此,在追求技术革新的同时,必须关注技术的普惠与包容性,为每一个人铺设无障碍的科技之路。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实现科技为人类服务的宗旨,让技术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,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捷与福祉。(关育兵)